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為確保民眾在公共場所能享有乾淨、安全的如廁體驗,花蓮縣持續推動公廁「不髒、不濕、不臭」的三不原則,並爭取中央資源支援修繕工作,近三年已改善85座次以上的老舊公廁,並提升硬體設施品質。
縣長徐榛蔚表示,如廁文化的建立,是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象徵。公廁不僅僅是解決基本生理需求的場所,更是公共空間的一環,需要每個人共同維護。未來縣府將持續推動優質如廁環境建置與文化教育,鼓勵民眾以「公廁如家廁」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尊重空間、尊重他人,讓乾淨、公平、友善的如廁環境,成為花蓮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近年來,花蓮縣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世界廁所日」與環境部推行的「優質公廁」政策,致力改善本縣公廁環境,並倡議尊重、整潔的如廁文化。為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 6)「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與衛生設施及其永續管理」,特別重視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包括婦女、兒童與行動不便者,透過推動無障礙設施、公廁友善化設計與女性專用空間,讓每一位民眾都能自在、安全地使用公廁,避免因缺乏設施而發生露天如廁行為。
在如廁文化的推廣方面,花蓮縣環境保護局每年皆透過各式宣導活動,積極傳遞「如廁文化」的理念,分享正確的如廁行為、公廁清潔技巧,提升民眾對如廁後處理方式的理解,避免衛生紙堵塞問題,進而建立良好的如廁習慣與責任感。此外,宣導活動中也加入如廁禮儀教育,強調「沖水後關蓋」、「不隨地亂丟紙屑」、「共同維護清潔」等基本行為準則,培養民眾從小建立尊重他人、珍惜公共資源的價值觀,如廁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種體現文明與尊重的行為。
在智慧科技應用方面,花蓮縣也導入物聯網系統,於人潮密集地點設置人流與異味感測器,包括花蓮環保局一樓、東大門夜市、原住民一條街、七星潭及花蓮火車站三樓等地點。透過遠端即時監控系統,有效掌握廁間使用情況與空氣品質,不僅減少人力成本,也提升清潔效率與空間舒適度。這套系統能累積數據,進一步優化清潔時機與資源配置,是智慧管理與如廁文化結合的創新典範。
截至目前,本縣列管的公廁共803座,其中高達801座為「特優級」,占比99.75%。唯一尚未升級的光復鄉公有市場公廁,也已成功爭取中央114年度補助進行改善,未來將實現縣內全數公廁高品質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