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0403花蓮強震屆滿一年,災後復原與社區韌性發展成為各界關注焦點。花蓮縣長徐榛蔚今(9)日應台灣世界展望會邀請,出席「災後社區韌性與發展實務論壇」,與中央部會代表、社福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災後重建的關鍵行動與永續實踐。徐縣長強調,面對日益變化的複合性災難,產官學界需通力合作,才能讓城市在災後迅速站穩腳步、走得更遠。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多年來歷經多起重大災害,逐步強化中央與地方的整合能量,深化韌性治理體系。自106年底成立特種搜救大隊、107年組建全台第二支DMAT(災難醫療救護隊)以來,縣府持續精進災防應變能量。109年太魯閣號事故中,DMAT發揮重大檢傷分類效能,並與慈濟基金會密切合作,由林俊龍執行長坐鎮現場協調,整合各層級醫療資源,展現災時應變效率。後續更推動結合AI與數位化的iDMAT系統,強化災後醫療調度的速度與精準度,並於智慧城市展中獲得高度關注。
徐縣長強調,民間團體在災後復原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世界展望會與家扶基金會長期深耕花蓮部落與社區,災後第一時間即投入關懷與支持,即便是一通電話,也能讓鄉親感受到溫暖與希望;慈濟基金會亦即時協助安置與物資調度,其中花蓮縣更是全國唯一與慈濟基金會直接連線的應變中心,從收容所設立、福慧床鋪設、熱食供應到隔屏設置,展現快速、高效、循環經濟導向的應變能量。
徐縣長指出,花蓮正面臨集合式住宅重建的多重挑戰,縣府持續與中央協調,推動配套機制,並爭取法規鬆綁,期盼加速危老重建進程,讓重建戶安心築居、早日重返家園。她進一步表示,花蓮也願意成為全台防災韌性城市的「沙盒示範基地」,去年MIT REAP計畫,持續學習國際韌性治理經驗,面對天然災害與國際政經風險交錯的時代,例如近期美中貿易關稅調整對產業的潛在影響,花蓮將持續提升整體應變能量,與中央攜手打造韌性城市。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李紹齡於論壇致詞中表示,0403地震發生後,花蓮地區眾多弱勢家庭面臨經濟與生活重建挑戰,展望會第一時間即啟動緊急救援SOP,在當地設立指揮中心,並於中華國小、崇德國小及化仁國中設置兒童關懷中心,提供心理急救與安全空間,協助孩子安穩度過災後衝擊。他強調,重建與復原並非一次性行動,而是需要社區、公部門與民間團體長期協力推動,展望會憑藉在全台服務超過4萬5千名兒童的深耕基礎,結合全球76國的人道援助經驗,持續陪伴災後家庭與孩童走向身心復原。李會長亦呼籲,全台應正視極端氣候與地震等複合式災難帶來的風險,強化社區參與、落實城市韌性建設,攜手打造更有準備的未來。
本次論壇由台灣世界展望會主辦,邀集包括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教授、臺灣大學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慈濟基金會高專黃玉琪、基督教芥菜種會副處長吳秉翰等單位代表出席,共同分享在災後緊急應變、社區復原與弱勢支持等實務經驗,聚焦如何以跨領域協力方式厚植地方災防實力,攜手邁向更具備系統韌性的永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