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惠敏/綜合報導
適值歲末年終,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與佛教慈濟基金會合作,二十二日冬至在監獄大禮堂以「懺罪業,誓願行」為主題舉辦歲末感恩祈福會,靜思精舍八位法師、典獄長蘇坤銘、教化科長方冠中全程與會參與。
今年歲年感恩祈福會,由同學演繹佛典《無量義經》、《法華經》其中的〈說法品〉及〈化城喻品〉經文,以手語表達誓願斷除往昔罪業,改往修來的決心。全監所同學連線參與約二千位同學,彼此見證,並發願「出離苦輪」的心意。
手語演繹由三十五位同學負責,由慈濟志工沈思彤、潘惠珠、李沛樹、邱麗君及手語團隊等,經過一個多月的讀書會與手語教學,透過理解經文精要學習手語,在經由手語演繹深刻記憶經文義理。
歲末祝福當日,靜思精舍師父一行八位,帶著證嚴法師與全球慈濟志工的祝福,鼓勵學生透過「知足常樂、苦中作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讓自己每天保持快樂,更提及演繹之中充滿正氣,頓時迴盪著善與樂,鼓勵學生力行三好,來年必是健康平安的福慧年。
典獄長蘇坤銘除了感恩慈濟團隊長期相助,透過生命教育課程讓同學從不同層面思考人生,尤其慈濟團隊不止在獄所內幫助學生還將這份關懷延伸到社會;在觀看演繹時,看到同學眼神充滿光芒、動作化一,內心也深受感動,在演繹的同時,體悟人生道理,也再次鼓勵學生,以「決心、信心、用心」改變自己,讓自己退變成更好的自己,未來有能力時,要成為手心向下助人之人,這是人生的價值,更發揮自身的責任。
◎說法,為自己說
歲末祝福前幾日,靜思精舍德禪師父特地到十二工場的練習場地鼓勵參加演繹的同學。
「眾緣齊聚,這是一大事因緣!」德禪師父進一步詮釋精要:「『一』則實相;『大』者其性廣博;『事』為諸佛出世的方式;『因』乃眾生有此機感應;『緣』為佛承機而應。」同學演繹法華經,就是一大事因緣。
德禪師父稱呼同學為菩薩,讓在場同學非常感動。德禪師父說:「〈說法品〉,是佛陀說法的精要,開啟眾生的智慧。說法,是要契入眾生需要,應機說法,但最重要是『行』。」德禪師父以慈濟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抽菸、不吸毒、不嚼檳榔;不賭博、不投機取巧;孝順父母、調和聲色;遵守交通規則;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應機引導同學思考,自己的戒律。師父提醒同學:「這把尺,是要好好度量自己!」也期許同學,守戒也要「行布施」,幫助同學,進而影響同學。
「一粒毫芒極微種,漸成菩提功德林。」師父再鼓勵同學「有好因、好緣,一切事就能成就。」
「選擇無量義經的精髓『一生無量』,是為讓同學體解發一念慈悲心,就能拔苦與樂。」慈濟志工沈思彤說。「拔苦與樂,首要堅守四安樂的修行,即身安樂、口安樂、意安樂,誓願安樂。」她進一步解說:「走正道,就能遠離諸惡,善護一切有情眾生。」
監所的同學,進進出出不少,難以出離。「佛法,法性無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沈思彤鼓勵同學:「法水,能滌除心垢,體解佛法的『苦集滅道』四聖諦。勤修善緣正法,就能出苦輪。」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志工李沛樹,將慈濟志工十一年來關懷、陪伴同學的歷程製作成影像記錄,讓同學在演繹中,也見證一起走過來的努力足跡。
有導演經驗的他,在整理歷史記錄時,深受感動說:「十幾年來的歷史照片及影像,在在見證志工關懷與陪伴的方便法門,都是在說佛陀所說之法,及傳上人之教法!」
◎工場即道場
慈濟志工及同學在十二工場在小小八坪的倉庫空間內,進行團體共修與練習。這個倉庫,在每周三天的共修時間,同學們得當天將倉庫的物品搬出來,放在廊道間。共修結束,同學再一一搬回倉庫。
同學阿正,與五位同學負責這個倉庫管理。「有一天,突然被告知這個消息,心裡有些不高興,『為何會選擇我們教區而不是其他教區?』我們五位同學確實碎念了一天。」阿正笑著說:「第二次共修,心裡越來越快樂。的確,跟著師姊們學習,察覺到心裡很平靜。」
倉庫裡的物品不少,搬出、搬進約需四十分鐘。「現在搖身一變成為同學讀書會及練習演繹的場所,它不再是工場倉庫了,是「道場」,我們何其有幸!」阿正說同學們現在是用「恭敬心」,來「淨空間」,也很期待每次共修日到來。
「經文裡,『一生無量,無量生一』,感覺好奧妙。感恩有思彤師姊的解義,自己慢慢有一些體會!」阿正說:「『佛法廣演,眾生感應,好像很對,我也有應證!』
「這是演繹,不是表演。我們這一班同學真有福報!」阿正謙虛的認為自己書讀的不多,但體悟甚深。
阿龍,信奉基督。五年前也參與獄所與慈濟合作的《慈悲三昧水懺演繹》演繹。這次更深入了解佛法,他有不同的體會。
「〈說法品〉,就如我們基督教三德――「信、望、愛」,我們要相信上帝會賜給我們一切恩典,一切不要強求。」阿龍從中體會「法性法相本空寂,不出不沒不來去。」
「我就是自己的欲望太強,才犯下罪行!」阿龍自我反省,「在生活中,一切不要強求。夠了,就好!」。
「道道是真道,法法是正法!」任何宗教都一樣。阿龍眼眶泛紅說著。
小鄧,篤信佛教。每天做晚課,誦阿彌陀經,回向冤親及有情眾生。
「說法品中,『疾令菩薩成菩提』,德禪師父稱呼我們是『菩薩』,這是何等祝福!能不能成就菩提,真的靠自己。」小鄧有感而發。
「有些人一生,『佛』字都講不出來。」
「我們比盲聾瘖啞人有福報多了,他們說不出、或聽不到、或看不見經文,而我們五官、四肢都健全」小鄧說:「這是很深厚的福報!」
「我們的演繹,不只台上的同學聽聞,透過連線,不同舍區的同學,及在向度空間的眾生,都能聽聞佛法,就是大功德。」小鄧說:「福田用心耕,我們在傳法!」
前往十二工場的階梯間,每三階就貼著標示語――「重紀律」、「守秩序」、「存好心」、「做好事」……這都是心法,但唯有真正行法,才真受用。
◎修三業,化城在即
當音樂響起《愛與關懷》,「誠心祈求天下無災……願持善念膚大地世界充滿著愛和關懷。」現場除了影片及音樂,一片靜謐。
影片畫面中呈現著已從花蓮監獄出監,目前在全臺各地的更生人們,傳達給監所同學最誠懇與真心的影音祝福。這是長期陪伴更生人的慈濟志工,在歲末年前全臺走訪關懷時所錄製,期待能鼓勵與激發監所同學,規畫好自己美善人生,迎接未來。
更生人周大男(化名),現在開了一間飲料店。「從出來到現在,我很認真在『改變』自己的生活,相信你們也可以,加油!」他對著鏡頭說。
陸大民(化名),現在從事裝潢與組合屋的工作,他說:「我現在一切『安』、『好』。」也以這兩個字祝福同學。
另一位從事裝潢的陳大勇(化名),則向同學溫馨喊話:「只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定會有很美好的未來。你肯定可以做到!」
「可以陪家裡的人吃一頓飯,是我年少時的願望。這個願望,我現在已經實現了!」陳大明(化名)直接提點說:「『改變』雖然會有痛苦的過程,但是成果一定是溫馨、圓滿。」現在從事營造業的他,曾經在出監後,開了當鋪。但在慈濟志工江永發一次次的勸說開導下,毅然決然結束當鋪生意。決定「改變」,只為了讓自己的再生之路,走得更單純。
往昔罪業誓願斷,改往修來誓願行。演繹最終,花蓮監獄響起撼天地、動人心的誓願文。全監二千位同學,在不同的現場,卻在同一秒鐘,齊心發出肺腑的立願。
持住心念,就有希望!
◎步步陪伴,遇見改變
二O一二年,花蓮慈濟志工到花蓮監獄結緣《孝的真諦:幸福人生第一堂課》一書。在與獄方座談後,志工組成「花蓮慈濟志工監獄關懷小組」(簡稱關懷小組),走入監獄關懷與陪伴同學,也在社區關懷受刑人的家屬,及走訪全臺關懷各地出監的更生人。十一年來已關懷超過八千七百人次。
多年來,關懷小組設計多元人文課程,除了開辦「生命教育」等見證分享之外,還規畫了「靜思花道」、「靜思茶道」,也曾經開辦「小說班」、「寫作課」、「點心教作」,及「英語學習」等課程。
在歲末祈福會,更結合手語演繹佛教經典。從二O一六年舉辦《水懺》讓學生明因果、二O一七年舉辦《父母恩重難報經》提醒父母恩以親情喚醒學生的心、二O一九年舉辦《佛陀的一生》等佛教經典演繹學習佛陀的智慧,讓同學從深入經典義理中,體察自己的往昔諸行,改過遷善。
除此,團隊小組進一步在重要的年節如母親節舉辦浴佛,七月吉祥月、聖誕節等,則為同學帶來應景活動與淨心祝福。
另外,針對特殊需要關懷的同學,則啟動「及時雨」支持服務,如身心、情緒及家庭問題等陪伴梳理,啟動「及時雨」支持服務,並關懷受刑人家庭等,十一年來未曾間斷。
由慈濟志工鍾麗雅與李寶雲負責教學的「靜思花道課」,獲得多數同學喜愛。課程的精髓,以人文花藝課程為主,十幾年來在她們用心的澆灌下,已漸漸喚起同學「感恩、尊重、愛」的本心。
「同學們剛開始學習,防衛心較強,藉著植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鍾麗雅笑稱:「剛進去也有點害怕,因為一道道的鐵門,進去時也等於被關起來。」也因此,更能同理同學們被隔離的心情。
鍾麗雅與李寶雲構思教作壓花、卡片、永生花、乾燥花、香草娃娃等,方便同學完成作品後,能透過監所寄給牆外的家人、親友。
「這些作品,可以架接親情。希望同學們雖然『身』在裡面,但『心』能與家人同在。」鍾麗雅多年來的陪伴與觀察說。「親情之愛不能斷,這是同學們安住在此的動力啊!」一位男同學,親手做了一個香草娃娃,但他有三個小孩,其他同學熱情的再分享兩個,讓他圓滿寄給孩子們的想望。
在重要節慶,如母親節、中秋節、過年,鍾麗雅及李寶雲則會準備應景的花材教作。「母親節的康乃馨是鮮花,無法寄出,我們則引導同學觀想送給母親,或透過筆下抒發情感,也可在課堂中彼此分享。」志工鍾麗雅說。
另一堂「慈濟人文」課程,由志工蔡淑娟等負責。
「這世間不變的真理,就是「變」!」蔡淑娟說:「在每一個年級開始上課,每一班級我都會以『變』為開場。」她相信同學們在志工的一路引導下,一定「會改變」!
「有一位五十歲的同學,他的刑期是五十年。在聽完大體老師的故事後,今年他發願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每天早晚課誦,也帶動了舍房裡同學跟著早晚做功課。」這位同學立「無畏布施」的大願,令蔡淑娟更加肯定自己在職場上「請假當志工」的生命意義。
慈濟志工不只在獄所關懷陪伴同學,並與獄方合作「及時雨――高風險家庭關懷方案」。舉凡同學的「家庭」需要關懷,經獄方提報,如家人的經濟困境、家人醫療問題、子女的就學,甚或家人臨終的陪伴,關懷團隊志工潘惠珠、李玉蓮、高惟英、江永發等,如「及時雨」,必定前往關懷與協助。
「代替同學處理他們所掛心的親情事情,這是能『安住』監所同學的心啊!是何等重要!」潘惠珠表示。
同學一旦走出高牆,面對的是隔離已久的生疏社會環境。所以回歸社會後,走入正常生活的那一哩路,更需陪伴度過,以避免偏離正軌、走回老路。
在潘惠珠的手機裡有一個訂名為「正能量」群組,這個群組有264成員,都是遍布在全臺的更生人。平日潘惠珠會拋出靜思語、美善文章、好人好事,成員也會彼此關懷問候,相互激勵。潘惠珠說:「這些都是我的孩子!」
◎苦即拔已,復為說法
更生人陳大欽(化名)。他出監回到台北後,從事裝潢工作,並結婚生子。在工作之餘,他加入了愛貓咪志工團,關懷街友、照顧弱勢等。他回憶起在監所期間,慈濟志工每每給他的鼓勵,及志工的身行教育,讓他也想著出去後,一定要當志工。這一天慈濟志工潘惠珠等去台北關懷他,他非常興奮說:「原來當志工是如此令人快樂,我做到,也體會到了!」
更生人江大誠(化名),步出監獄後做起水果攤的小生意,他的人生有三分之一在監獄度過。「『自在生活』,是以前想都沒有想過的生活方式,這是生活中最珍貴的禮物。」他分享可以跟家人一起打拼的自在與樂趣。
「以前的他,吊兒啷噹,現在改變好多!」慈濟志工李玉蓮說。在花蓮的地震及火車出軌事件等災難現場,都有他洗過、切好的水果,慰勞救災及慰問受災的人。
「他還主動送水果到花蓮偏鄉小學,曾經小朋友告訴江大誠,『我從來沒有吃過草莓,好好吃!』讓他更加肯定『行善,一點都不難!』」李玉蓮轉述。
證嚴上人鼓勵志工:「只要能開啟受刑人的心,他們就能重新做個健康的人;而他們個人的改變,也等於是一個家庭的重生。」
「以前,同學們接到慈濟志工送祝福的禮物,總是單手。我們慢慢的透過言行教導。有一天,無意間發現,同學一個一個變得用雙手及四十五度鞠躬接受祝福了。」李玉蓮,十一年來用鏡頭記錄同學及更生人的改變,她有感而發說:「這些動作的改變很細微,但從細微處,就可以看出心念的蛻變!」
「十一年不算短,但記錄下同學們或更生人的改變,從缺善、缺愛,到懂得從善如流,付出愛,就是我持續付出的最大動力。」李玉蓮認為:「多一分善,就能少一分惡。值得!」
在志工潘惠珠陪伴的更生人裡,有一則令人動容又不捨的故事。潘惠珠娓娓道來……
「更生人林鉦荃,是十一年前我們剛進入花蓮監獄正德補校的高中學生。剛進去陪伴時,林鉦荃還以為我們閒閒沒事做。在經過相處之後,我們的真誠讓他有了信任感。」
「出監後,我們持續陪伴,他認真生活與工作,在地產公司任職。七年來,他陪伴在父母身邊,生活平靜。二O二一年十月,突然接到林媽媽的來電說:『惠珠媽媽,我們的兒子腦幹出血,昏迷指數只剩下二,醫生告知無法救治了……』」
「當下,我腦海裡浮現的是――『鉦荃曾經在學校簽了大體捐贈及器官捐贈』,我告知了林媽媽。在林媽媽冷靜思考後,並與高雄長庚醫院醫生商討,簽下了器官捐贈同意書。」
「鉦荃回來後雖然乖巧孝順,但也該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潘惠珠轉述林媽媽的心意。
◎潘惠珠、江永發等志工一路陪伴家人
喪子之痛,讓林媽媽心情一時之間無法撫平。直到十月十四日,從電視上看到高雄鹽埕區城中城大火,死傷慘重……林媽媽發信息給潘惠珠,「想一想,我沒有資格傷心、沒有資格難過了。因為我太有福報,有辦法把兒子器官捐出來!」潘惠珠看了信息,雖然淚水止不住,但知道林媽媽已從悲傷中走出來了……
慈濟志工陪伴的更生人遍布全臺。這些更生人已出苦輪者,懂得自愛,也愛人。更懂得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指引其他苦難人出苦、離苦,以行動付出愛,復為說法。
證嚴上人鼓勵慈濟志工:「無私的愛超越高牆,讓監獄裡的受刑人看見愛的明亮。全臺各地慈濟志工,都以這分無私大愛推動善行。慈濟人的一股清流,希望能慢慢地、點點滴滴滋潤受刑人的心,使之漸漸清淨,懺悔過去,重新創造未來。」
陪伴之路,非常漫長。但潘惠珠堅定的說:「一生無量!愛無量!持續陪伴,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