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嘉賢縣政質詢:推動「韌性花蓮」 打造真正有準備的城市

記者 劉政/報導

花蓮縣議員在縣政總質詢時,針對花蓮縣面對天然災害不斷,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的狀況下,該如何建構一個真正有準備的韌性花蓮提出建議表示,花蓮未來必須面對的核心任務,在於要對各式天然災害進行分級管理,政府支援行動要一致,才能藉此,打造真正有準備的城市。

魏嘉賢說,我們的家鄉近年面對極端氣候及地震、暴雨、堰塞湖等自然災害及其衍生的複合型災害下,對鄉親造成極大損失。當我們面對這些災害行為時,最大的挑戰不只是災難本身,而是:關鍵的那幾分鐘、那幾小時,大家是否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

魏嘉賢以日本宮城縣荒浜小學訪視時的經驗表示,在荒浜小學看見了「真正的防災教育」。魏嘉賢指出,被該校在「荒浜小學震災遺構館」校舍內那個停在 3 點 55 分的時鐘強烈的震撼到,因為那個停滯的時間正是311海嘯襲來的瞬間。更震撼的是,雖然當年海嘯侵襲了該校,但該校因為平時反覆演練、清楚避災流程,才能在那場災難中全數安全撤離。

魏嘉賢說,真正讓人佩服的不是遺構,而是系統。魏嘉賢希望花蓮也能做到這樣的準備。

魏嘉賢任表示,災害就像怪獸,可能吞噬一切。我們應該將這頭怪獸進行分級,大家才能在怪獸來襲之際,快速行動,達到避災減損的效果。

魏嘉賢在質詢中提出「災害分級制度」,應該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讓民眾和縣府團隊都能快速判斷情勢。魏嘉賢也對災害分級做出建議指出,災害應分為S、A、B、C等不同級數(階段),它的定義分別為:

S級(最高風險):如大地震、堰塞湖發生時,應全面撤離、進行交通管制,啟動收容、醫療系統。

A級:海嘯、土石流發生時,應優先撤離、封鎖高風險區。

B級:落石、淹水、停電發生時,應迅速保通,啟動短期安置。

C級:高溫、空污、疫情發生時,應以衛生與醫療管理為主的進行相關管制。

魏嘉賢指出,這不是戲劇化,而是讓大家一眼看懂災害程度,速度就是保障生命的重要因素。

魏嘉賢指出,花蓮的防災工作散落在不同局處,對於建構花蓮成為一個韌性城市,提出五大韌性主軸,在韌性主軸中,應把分散的工作整合成一套系統。他認為,這不是增加負擔,而是讓所有單位用同一套方向前進。其「五大韌性主軸」分別為:

1.醫療韌性:醫療、後送、通訊不中斷。

2.救災韌性:統一口令、清楚行動順序。

3.保通韌性:道路中斷減到最低。

4.觀光韌性:景區分級、旅客導流。

5.資源韌性:電力、淨水、物資穩定供應。

對於當災害發生時,各項支援行動也應及時到位,魏嘉賢也提出「四鍵行動」指出,這是一次次災後回顧所累積出的必然制度。平常越清楚,災時越不混亂。可以藉四鍵行動讓支援行動流程更簡化、更一致:

1.撤離鍵:高風險區 3 小時原則完成轉移。

2.保通鍵:道路一中斷立即清障、改道。

3.收容鍵:學校、公所快速開設收容。

4.醫防鍵:移動醫療站與心理、衛生防疫同步啟動。

因此,花蓮最需要的,不只是速度,而是「有準備的穩定」支持系統。魏嘉賢說,花蓮位處地震帶與颱風路徑前線,雖然我們沒有逃避的空間,但我們可以有更好的準備與防災系統,以及讓大家更安心的治理方式。

魏嘉賢呼籲縣府:應盡速把「災害分級制度」、「四鍵行動」、「五大韌性主軸」納入正式施政架構。因為一個真正有準備的花蓮,不是靠口號,也不是靠幸運,而是靠制度、流程,以及每一位在這裡生活的人的安全感。

最後,魏嘉賢感性的說,讓我們一起,把花蓮變得更強、更穩、更有韌性。因為這是我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