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暴力踐踏民主尊嚴:花蓮議長張峻率眾踢桌的法律與政治警訊

花蓮光復鄉在經歷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災害後,亟需的是團結與重建的力量,然而,10月27日一場原本為災後重建立法聽證而舉行的座談會,卻因花蓮縣議長張峻的暴力舉動,瞬間變調。張峻帶人闖入會場,當眾狠踹主席桌、出手強抓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手臂,導致會議中斷。這不僅是對在場災民的侮辱,更是對法治與民主秩序的嚴重挑釁。

暴力不是政治語言

台灣民主社會的根基,在於「理性對話、依法監督」。議長身為民意機關首長,本應示範民主風範,維護公共討論的空間與程序。然而張峻的行為,卻完全背離了這項職責。他不僅拒絕以合法方式表達意見,更以肢體暴力試圖阻撓中央與地方災後重建座談,這已非「政治表態」,而是「觸法行為」。

根據《刑法》第277條,對他人施以暴行致傷,構成傷害罪;而在公開會議場合動手,更可能觸及《刑法》第135條「妨害公務罪」,因傅崐萁當時正執行公務性質之立法座談。若暴力造成現場秩序混亂,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5條,警方應現場逮捕現行犯。這不只是政治倫理問題,而是赤裸裸的刑事案件。

踐踏災民尊嚴與公眾信任

災後的光復鄉,需要的是安定、合作與修復。中央與地方正積極推動「花蓮馬太鞍溪潰壩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由鄉公所通知村鄰長及邀請災民代表由國民黨的傅崐萁及鄭天財共同主持座談會,其目的是蒐集居民意見、加速法制程序。張峻身為縣級民代,理應為災民發聲,卻選擇以暴力破壞程序,讓災民看見「政治鬥爭凌駕重建」的荒謬一幕。

雖然傅崐萁在會後代表花蓮人向全國人民致歉,展現政治領袖的責任感;但這場暴力事件所造成的社會傷害,已非一句道歉可以撫平。花蓮人長久以來以「敦厚善良」聞名,如今卻因議長的失控行徑而蒙羞,這對地方民主形象是一記沉重打擊。

權力不等於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身為議長,張峻擁有議會主持與監督權,卻不代表可以恣意妨害他人執行公務。若連民意機關首長都無視法紀、以拳腳取代理性,那麼民眾對制度的信任將被徹底摧毀。政治權力應受憲法與法律規範,否則「暴力政治」將取代「程序正義」。

台灣社會過去曾因議會衝突飽受批評,但那多半是議事爭議所致。如今張峻的行為,發生於公開、非議會的救災會議,已無任何正當性可言。司法機關及警政執法單位應依法偵辦,國民黨團與花蓮縣政府也應堅守程序正義,讓社會看到「暴力不能凌駕民主」。

讓理性回到花蓮光復

災後重建是一條艱難的路。無論政黨、立場,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災民早日回家、重建生活。任何破壞公共秩序、阻礙救災進程的行為,都應受到社會譴責與法律追究。甚至議長亦可動用議政監督權,督促縣政府與災民進行理性溝通,而非在議會外取暴力行為,與民主法治精神背道而馳。

值得國人正視的是,在民主法治的社會中,暴力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前花蓮光復需要的是理性溝通與團結行動,而非拳腳與怒吼。張峻的行為不僅涉及違法,更是對整個有良知花蓮人的不敬。唯有嚴正執法、堅守法治,台灣民主的根才能不被踐踏,花蓮光復災區的未來也才能在秩序與希望中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