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政/報導
詩人陳克華醫師今(26)日下午於阿思瑪麗景大飯店舉行《洄瀾紀事》新書發表會,吸引眾多文學愛好者與書迷到場。花蓮市長魏嘉彥出席祝賀,與現場來賓一同在詩句與琴音間,感受花蓮最真摯的情感與溫度。

新書發表會由花蓮縣波斯頓國際實驗教育機構韓麗蓮老師,帶領師生演出琴詩表演開場,孩子們以中文與英文朗誦陳克華的詩〈幸福〉與〈不遠的花蓮港〉>

留美小提琴演奏家郭伊庭老師為〈不遠的花蓮港〉譜曲,琴聲悠揚、詩音溫柔,孩子們情感豐沛的朗讀令現場觀眾沉醉其中。與會來賓包括陳克華的兄長陳克敏老師、「花中九把刀」王清平老師、前文化局長江躍辰醫師等多人出席。
市長魏嘉彥致詞時表示,花蓮是一座有山、有海,也有靈魂的城市,更有一群讓城市更美麗的居民與創作者。他感性地說,陳克華醫師不僅是醫者,用詩記錄城市的脈動,用文學連結人與土地的情感。魏嘉彥也鼓勵學生與家長,當開心或難過、快樂或迷惘時,都可以用詩記下那一刻,等到未來回首過去,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魏嘉彥強調,花蓮的每一天,從清晨的鳥鳴到山海的對話,這些都是詩的源泉,期盼孩子們都能愛上創作、以詩感受生活。
《洄瀾紀事》以山海為主題,從詩與畫作之間交織出對土地與歲月的凝視。陳克華表示,這是他第65本著作,也是一本屬於人生下半場的作品。他說,「或許與年齡有關,越接近退休,就越想回顧。童年、青少年、大學到從醫的人生階段,我的記憶都繫在花蓮。」

陳克華說,從早年的《無醫村手記~重回靜浦》到《南濱消失》,再到這本《洄瀾紀事》,創作主軸始終圍繞花蓮的風景與人情。「我希望我的最後一段人生也能留在東海岸的冬天,讓生命回到最熟悉的海與山。」他笑說,《南濱消失》這本書裡收錄不少自己的攝影作品,是對童年與青少年時光的記錄與致敬,「我生於花蓮南京街與明義街口,如今那裡已成空曠廣場,我的童年正在消失,所以我更想用詩與照片,留住記憶裡的花蓮。」
陳克華也分享,《洄瀾紀事》的誕生源於他日常寫作的習慣,「我每天寫作,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有靈感時,我會在iPad搜尋『花蓮』『海』這些關鍵字,把寫過的文字與影像撿回來,慢慢整理成這本書。」他說,對他而言,寫作不只是創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只是盡量寫,盡量留下。希望文字能像海浪一樣,一次次拍回心裡的故鄉。
發表會現場氣氛溫馨感人,琴聲與詩句彼此呼應,觀眾以掌聲回饋最深的感動。正如詩人所言:「詩不是遠方的夢,而是生活最柔軟的部分。」這場午後的詩會,不僅是一場新書發表,更是一段關於記憶、土地與生命的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