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院第11屆第3會期第26次會議8月25日針對「台美關稅談判之進程、方針、原則及台灣產業可能遭受之衝擊影響評估」召開專案報告,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與許宇甄、林倩綺兩位立委聯合質詢,形成了一場對卓榮泰院長的專業問政。這場質詢並非單純的政黨攻防,而是將台灣當前面臨的三大核心困境——關稅談判、對美投資、能源與國防——赤裸裸地攤在眾人眼前。這三位立委表現,無論在問題設定、數據運用、政策建言上,都揭示了當前執政團隊的盲點,也提供了值得深思的治理方向。以下逐一分析。

關稅談判的「無力外交」與產業絕望感
傅崐萁、許宇甄、林倩綺等三位立委,首先抓住了產業界最核心的痛點:台美關稅談判已拖延五個月,越南、日本、南韓都已完成協議,唯獨台灣仍背負 20% 疊加關稅。在出口導向的經濟體中,這種落差意味著台灣製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利潤幾乎被徹底掏空。
三位立委在質詢中共同凸顯了這個問題,點出卓內閣一再以「全力以赴」回應,不僅顯得蒼白無力,更顯示談判策略的缺失。這裡的關鍵不是態度,而是 實質談判籌碼的缺乏。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傅總召提出了比較數據:日本GDP 4.1兆美元,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南韓GDP 1.87兆美元,承諾3500億美元;若台灣以僅7000億美元的GDP規模,卻被要求承擔2500億至4000億美元的投資,那將是GDP的三至五成。這種比例已經超越「經濟外交」的合理範疇,簡直是將國家財政壓上賭桌。
這樣的數據比較,不僅凸顯了執政團隊缺乏對外談判的計算能力,更顯示在野黨立委能夠透過具體經濟數據揭露潛在的國安風險。這是質詢中最具建設性的部分。
阿拉斯加天然氣與「融資方案」的突破思維
立委還進一步提出更具體的建言:若台灣必須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則應由美國主導的多國公司在華爾街IPO,發行公司債,並保障投報率高於銀行利息。
這一提案具有突破性,因為它把外交與能源投資從單純的「政府對政府」轉向「市場機制」:
- 分散風險 ——讓華爾街投資人承擔部分風險,而非完全由台灣政府埋單。
- 確保投報 ——台灣若要承擔數百億美元投資,必須有金融工具保障,而不是陷入單邊輸血。
- 國際化公司治理 ——讓該公司上市,透明度與監督機制將遠勝於政治協議。
這個建議得到卓院長的「肯定」,雖然只是議會上應對的辭令,但卻顯示出在野立委的提問並非純粹批判,而是真正提供了「可以操作的解方」。在當前執政團隊習慣於空洞口號的環境下,這一建言的價值更為凸顯。

台積電與核心技術的存亡戰
台積電成為另一場攻防焦點。傅崐萁回顧1970年代孫運璿「七人小組」與張忠謀開創台灣半導體奇蹟,並對現任經濟部長郭智輝對台積電赴美設廠及相關投資之事,竟是狀況外,似有 「一問三不知」。
這場質詢凸顯了兩個層面的問題:
- 台積電外移風險 ——美國要求台積電在美興建三座晶圓廠與研發中心,意味著技術核心有外流風險。
- 國安法限制 ——依《國家安全法》第3條,核心技術不得核准對外投資,政府卻未能明確把關。
這三位立委的質詢讓國人重新思考:台積電是「全球的資產」還是「台灣的命脈」?在美中科技戰之下,若執政團隊不能守住技術自主,所謂「護國神山」恐怕會逐漸變成「移民神山」。
能源政策的迷惘與核電選項
在質詢中另一個被放大檢視的盲點是能源政策。立委們抓住了三個關鍵:
- 風電、光電成本過高:外購風電每度6.59元,太陽能4.87元,火力約3元。
- 核電效益明顯:僅需1元多。
- 公投結果:民意三倍於反對方支持重啟核三。
其中傅崐萁等三人呼籲,台灣在推動AI產業與高科技發展時,應將「小型先進核能技術」列入投資清單,避免陷入「用肺發電」的荒謬。
這部分的質詢再次凸顯執政團隊的尷尬:一方面要發展AI與半導體,另一方面卻在能源政策上自設障礙。當電價高昂、供應不穩時,任何產業政策都會淪為口號。
國防預算與國軍待遇:本末倒置的危機
國防議題上,三位立委齊聲指出預算膨脹與結構失衡的問題。國防預算9495億,已達GDP 3.3%,比2001年足足增加四倍,但國軍基層待遇卻無法同步改善。
傅崐萁直言:「沒有強健的國軍,買再多武器都枉然。」這句話揭示了問題核心:
- 台灣的軍備採購過度依賴外購武器,卻忽略人員的士氣與待遇。
- 若官兵無法感受到國家的重視,再多的飛彈戰機也只是冷冰冰的裝備。
這一點對照美蘇冷戰歷史,確實值得借鑑。蘇聯的解體,不是因為武器不夠,而是經濟被軍備拖垮。立委們的提醒,等於在要求執政團隊 將國防與經濟相互平衡,而非讓軍費成為財政黑洞。
內閣責任政治的缺席
除了政策面,三位立委也在政治責任上做出質問:823罷免案後,內閣未總辭,甚至未見到與在野黨的對話。傅崐萁明確指出:「國家是全民的,不是賴卓兩人的。」
這一質詢直指台灣民主政治的制度危機:
- 責任政治的失落:在先進民主國家,面對政策失敗或民意反撲,內閣總辭是基本責任;但在台灣卻成為「政治裝飾品」。
- 朝野對話的缺失:內閣若只成為執政黨的「執行單位」,則民主制度將逐漸淪為政黨機器。
這番批評,不僅是政治攻防,更是提醒台灣必須回到「責任政治」的根本。

在野的監督與執政的失落
整體來看,傅崐萁與兩位立委的質詢,並非只是例行性的口水戰,而是從產業、能源、外交到國防,提出了具體的數據、歷史脈絡與政策建言。他們的表現至少在三方面值得肯定:
- 問題設定準確 ——直指產業與民生痛點,而非僅流於政黨批鬥。
- 具體建言可行 ——特別是阿拉斯加天然氣IPO融資方案,展現出突破傳統外交的思維。
- 民意與數據支撐 ——從公投結果、國防預算比較,到台積電投資比例,都讓質詢具備說服力。
相較之下,執政團隊的回應卻顯得蒼白,僅以「全力以赴」作結,無論在專業、戰略或政治責任上,都未展現出應有的高度。
台灣正處於內外交迫的關鍵時刻:關稅談判牽動產業存亡,能源政策決定科技發展,國防支出影響財政可持續性。這些問題,絕非一句「全力以赴」就能帶過。
因此,三位立委的質詢,不只是反對黨的角色演出,而是民主制度中最寶貴的一環:透過尖銳的監督,迫使政府面對現實。對於產業界、對於全民,這些質詢不僅是「挑戰」,更是一種「保護」。
台灣需要的不只是會喊口號的政府,而是敢於提出具體方案、願意負起責任的施政者。立委們已經點出方向,剩下的,是政府是否有勇氣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