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轉向與政權困境:從大罷免失敗到核電公投,人民對賴政府的強烈警訊

社 論

2025年台灣政局走向,正在經歷一連串深刻的民意反撲。從726、823兩次罷免案的失敗,到核三延役公投中獲得高達73.5%壓倒性支持率,再加上美國高關稅衝擊所造成的經濟重創,這一切事件交織成當前台灣政治的縮影: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已逐漸喪失治理的正當性與社會信任,人民則用選票與態度,發出了強烈的「不信任投票」。對賴清德政府而言,這是一記沉重的警鐘。

罷免大失敗:政治操作反噬民進黨

回顧今年夏天的726、823大罷免案,民進黨與其側翼團體投入大量政治能量,企圖以罷免手段削弱在野勢力,延續「全面執政」的優勢。然而,最終卻以失敗收場,甚至連投票率都難以突破門檻,顯示人民對這種「以選舉鬥爭取代政務治理」的操作已經極度厭倦。

知識分子多有批評。國內政治學者指出,罷免制度原本是保障人民權利的憲政機制,但民進黨卻將其工具化、戰術化,變成清算政敵的政治武器,導致制度本意遭到扭曲。

國際媒體也有類似觀察。《華盛頓郵報》在報導中直言:「台灣的民主制度正面臨考驗,若政黨將罷免視為戰術而非最後的民意救濟,最終將削弱民主的穩健基礎。」布魯金斯學會學者更警告,台灣正在陷入「選舉無限循環」的困境,而這將使公共政策停滯不前。

若放眼國際,韓國與東歐國家也曾經歷類似狀況:反覆透過彈劾、罷免與司法鬥爭解決政治分歧,結果造成社會長期分裂,政策持續停滯。對照台灣,726與823罷免失敗,正是人民對「制度被濫用」的一次集體反擊。

核電公投壓倒性支持:人民對能源政策的清算

就在罷免失敗後不久,核三延役公投再度給了賴政府一記重擊。73.5%支持、僅25.6%反對,幾乎以三倍差距展現了人民對能源問題的明確態度:他們要穩定、乾淨、便宜的電,而不是再被迫忍受缺電風險與高電價。

民進黨多年來以「非核家園」作為核心價值,然而現實卻一次次證明這項政策既不務實也不負責。台灣產業界早已苦於不穩定的電力供應,外資更多次發出警告,若台灣無法確保能源穩定,將直接影響投資意願與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近期評論台灣能源政策時指出:「在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核能重新被視為穩定與低碳的選項,而台灣卻逆勢而行,企圖以意識形態取代科學,這是對自身產業競爭力的一大風險。」

事實上,國際上已有許多案例可資借鏡。德國在福島事故後全面退核,但隨即面臨能源價格飆升、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風險,俄烏戰爭爆發更暴露其政策錯誤;相反地,法國與日本則選擇重新擁抱核能,視其為能源自主與減碳的關鍵。這些例子充分說明,能源不能完全被意識形態綁架,否則最終傷害的將是國民生活與國家戰略安全。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能源政策專家約瑟夫‧奈(Joseph Nye Jr.)更強調,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連,若能源供應不足,將直接削弱台灣的國際戰略韌性。核三延役公投的結果,不僅是能源議題的選擇,更是一場涉及國家存亡的集體決斷。

關稅衝擊下的經濟困境:人民憂慮的另一根稻草

除了政治鬥爭與能源政策,經濟壓力更是民怨積聚的重要因素。美國對台灣課徵高額關稅,重創出口產業與整體經濟。台灣長期依賴外銷導向的經濟結構,在這場全球貿易變局中顯得極度脆弱。

許多中小企業反映,訂單大幅下滑、外銷成本增加,甚至傳出工廠裁員潮。製鞋、機械零組件、石化業首當其衝,部分工廠甚至傳出外移東南亞的計畫。這些壓力最終轉嫁到勞工與基層家庭,使民怨不斷升高。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作家皮爾森(Henry Pearson)分析指出:「在面對全球關稅新秩序的挑戰時,台灣顯得準備不足。政府缺乏應變策略,過於依賴半導體作為單一護國神山,使整體經濟結構陷入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者艾希莫格魯(Daron Acemoglu)則進一步指出,台灣經濟困境反映出制度僵化問題。他認為,若政府持續以短期補貼安撫民意,而非推動結構性改革,長遠而言將削弱國家競爭力,甚至危及社會平等。

這些觀點與台灣民間感受完全契合:當工資停滯、生活成本上升、電價不斷調整,人民自然會把矛頭指向政府,認為賴清德團隊「只會喊口號、缺乏應變」。

知識界與民間的雙重批判

在這三重壓力下,台灣知識界對賴政府的批判愈發激烈。

  • 政治學者批判民進黨「治國無方,只會選舉算計」。
  • 經濟學者則指出,台灣的產業政策長期停留在「護短」與「短期補貼」,缺乏長遠產業戰略。
  • 環境與能源專家則直言,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是一場「以意識形態犧牲國家安全的豪賭」。

民間更是直接用投票行動表態:拒絕罷免、支持核電,對民進黨的治理提出最直接的否定。這股力量,不僅僅是反對黨支持者的集結,更包含了許多原本中間選民與淺綠群眾,他們對現狀失望,轉而以投票懲罰執政黨。

賴政府的危機與民意的轉折點

賴清德政府在回應這些失敗時,雖然表面上表示「尊重選舉結果」、「願意調整人事」,但社會普遍認為這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問題在於:民進黨是否願意徹底檢討長期的治理思維,還是依舊停留在「選舉至上」的老路。

《日經亞洲》(Nikkei Asia)就此評論:「台灣民眾對賴政府的不滿,已經超越政黨對立,而是對施政能力本身的質疑。若民進黨繼續把焦點放在選舉,而忽視經濟與能源挑戰,將難以維持民心。」

歷史經驗顯示,當政黨陷入執政傲慢時,往往難以聽見真正的民意。726與823的罷免失敗,以及核電公投壓倒性支持率,已經成為台灣政治的轉折點。若賴政府再度忽視,則可能在未來的大選中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人民用行動提醒政府,民主不只是選舉

政治評論的核心不在於「誰輸誰贏」,而在於人民用民主機制傳達的訊號。726與823的罷免失敗,說明人民厭倦鬥爭式政治;核三延役公投的支持率,則代表人民要穩定能源、要務實治理;而高關稅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更凸顯人民對生活的不安。

這三大事件的共同點在於:人民用行動,告訴執政者「嘜夠鬧啊啦」。民主制度不是任憑執政黨玩弄的工具,而是保障民眾生活、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石。

國際媒體與學者的觀察更進一步驗證了這點——當政治陷入選舉至上,當能源政策陷入意識形態,當經濟政策缺乏戰略思維,最終失去的將是民心,而民心一旦流失,再堅固的政權也會逐步瓦解。

正如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所言:「民主不是一種完成式的制度,而是一種不斷反省與自我糾正的過程。」台灣的民主制度,唯有在不斷自省中,才能避免墮落為黨派工具。

阿瑟·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則提醒:「任何民主社會若失去節制與平衡,將最終在內部的對立中瓦解。」這句話正是對當前台灣最深切的警告。

對賴清德政府而言,這是一記沉重的警鐘。如果仍選擇忽視,仍執迷於意識形態與鬥爭政治,終將失去更多民心,讓政權陷入無可挽回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