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8 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應邀赴白宮,在多位歐洲領袖陪同下,與美國總統川普展開對話。此場「非常危機的會議」,標誌著美、歐等國家在處理俄烏戰爭議題上出現了戰略節點。英國首相 Keir Starmer 稱會談「良好且具建設性」(“good and constructive”),凸顯西方合作的姿態重建。
會談成果:氛圍友好,具象承諾待落實
對比今年 2 月的尷尬對峙,這次橢圓形辦公室會談展現出明顯改善:澤倫斯基改穿正式西裝、連續多次致謝川普,甚至帶來第一夫人寫給梅蘭妮亞·川普的信件—「感恩外交」(gratitude diplomacy)成為開場儀式。歐洲領袖們也紛紛表達敬意與支持。
川普則釋出對「類北約安全保障」的意願,表示將協助歐洲領袖為烏克蘭建立防衛屏障;但他明確否認立即派兵,僅承諾提供協調與支持。烏方則提出 900 億美元左右的購武計畫,由歐洲資金支持美國提供軍備。
川普更表示將安排三方峰會,將澤倫斯基與普京聚首—這是會談中少見的具體進展,但俄方是否同意仍未明朗。
核心分歧依舊:停火、領土與條款未落地
會後,雖有「和平機制」的構想,但諸如停火條件、領土讓步等棘手議題仍未解決:德國與義大利領袖強調談判前應先停火,而川普則反對把停火當前提條件,認為和平協議可先行推動。此外,與俄國和平談判可能涉及讓步領土,引發強烈爭議:一些分析指出,接受此類條款將助長俄羅斯侵略意圖。
媒體與觀察者:溫和樂觀下存疑慮
多國媒體對此場會議的評價混合正面與保留:
- 路透稱「氣氛良好但仍多疑問待解」(“well-mannered … leaves many questions”)(Reuters)。
- 《衛報》則點出雙方在安全保障上有進展,但實質細節仍待敲定(衛報)。
- 《華盛頓郵報》評論指出儘管氣氛融洽,但「戰爭停火與建立信任仍需要硬實力支撐」(The Washington Post)。
- 《時代》雜誌聚焦澤倫斯基外交服裝轉變,視其為柔化立場、修正誤會的策略(TIME)。
- 多家評論質疑川普的外交語境是否為穩固和平,還是為其政治形象經營:有人甚至指出這類魅力外交充滿操控意味(The Times, 紐約郵報, Indiatimes)。
對台灣的政策啟示
這場峰會對台灣在面對「大國交鋒」中提出了深刻啟示:
1. 外交策略:誠意表達與形式調整很重要,但核心利益要堅守
澤倫斯基改換正式服裝、反覆表達感謝—這種「誠意外交」有助緩和氣氛,取得對話機會。但同時,他須堅持不讓領土做為交易條件。台灣可從中學習:在與大國交流時,掌握表達風格與外交儀節,但,不可因形式而放棄核心利益。
2. 安全承諾需具體化與可驗證
川普提出「類北約安全保障」是重要開口,但未說清是否派兵、如何指揮。這提醒台灣:安全保障不能只是文字,要有具體模組(如:聯合演訓、安全協議、常設聯絡機制)。
3. 結盟不是「全部投入一個籃子」
歐洲領袖聯合進入白宮,是對美施加平衡壓力的策略,避免單邊接觸造成被孤立。台灣應鞏固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多元合作—不只依靠美國,而是建立「志願聯盟式」夥伴體系。
4. 和平與停火可「拆解」處理
會談中川普反對先停火再談方案,認為直接談和平有其邏輯。但歐洲視停火為談判前提。若把和平與停火綁在一起,容易陷入僵局。台灣應區分「立即緩和戰勢」與「長期安全架構」的策略設計,兩者可同步,不一定依序。
5. 外交動態需媒體與敘事主動權
澤倫斯基多次致詞、強調感謝,以及媒體報導對其服裝形象突出關注,是計算後的敘事操作。台灣在面對國際事件時,也必須主動發聲、掌握視覺與語言節奏,讓國際理解台灣戰略立場。
從危機會談看到的不只是外交舞步
這場白宮峰會雖尚未解決戰爭爭議核心,但提供了新的外交起點。從「謝謝外交」到「多邊安全共識」,從形式和緩到政策細節待落實,它提醒我們:國際政治中「態度與原則必須雙管齊下」。
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善用外交技巧的同時,務必建構自己的「安全模組」與「國際支援網絡」。唯有把承諾變成機制,把外交變成制度,台灣才能在高度不確定的世界中,維持自主與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