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雲澈綜合報導╱2025年「台灣生物多樣性獎」公布得獎名單,花蓮縣政府再度獲得非營利事業組銀獎殊榮,這是縣府自2023年首屆辦理以來連續第三年獲獎,成為全台唯一連續三度獲獎的政府機構,彰顯花蓮在地方永續發展、韌性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公民參與上的卓越表現。
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縣實踐對大山大海的承諾,需透過生物多樣性治理邁向永續共榮共好,生物多樣性獎的持續肯定,是對花蓮縣自然生態、原民文化、未來世代的支持。花蓮縣地處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擁有臺灣最完整的山海地貌與原始棲地,蘊藏豐富生物多樣性。縣府長期以來即以「與自然共生、共作、共好」為治理核心,推動生態、農業、文化與經濟的多元整合政策。從農田鳥害友善防制、原民作物保種與野菜復育,到鹽寮與石梯坪潮間帶社區巡守計畫,皆展現地方政府攜手在地社群共同守護生態系統的決心。
台灣生物多樣性獎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合作主辦,自2023年開辦以來,每年持續吸引眾多公私部門投入申請。根據統計,2023年非營利事業組只有4個單位獲獎,花蓮縣政府首次參加即獲金獎;2024年花蓮縣政府在非營利事業組獲得銅獎;今年生物多樣性獎的由前農業部長陳吉仲召集5位專家組成專業評審團,2025年非營利事業組8個得獎單位中,花蓮縣政府再次斬獲銀獎。三年累積金、銀、銅各一,為縣府持續推動生物多樣性政策的具體展現。
2024年花蓮縣以「花蓮頻率」為主題,強調花蓮是一座「多元共頻」的生態城市,不僅與自然和諧共振,更讓風聲、鳥語、溪流與海潮成為花蓮的日常韻律。縣府亦同步推動生態檢核制度、碳足跡盤查、外來入侵種移除等制度面與行動面並進的策略,並透過逾百場次的生態教育與社區參與活動,深耕公民保育意識。
農業處長陳淑雯指出:「花蓮的多樣性行動不僅著眼於環境生態保護,更強調在地參與與合作共贏。從農田生態雷射驅鳥裝置、猛禽棲架架設,到原民作物保種與野菜復育、潮間帶巡守與珊瑚復育行動,再到推動淨零碳排、低碳觀光、生物多樣性教育活動,所有努力都是結合政府、學術單位與民間力量跨域整合的成果。」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未來將持續強化橫向部門整合與縱向中央連結,推動在地自然共融治理策略,落實《國家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目標,朝向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永續願景邁進。三年三獎的肯定不僅是對花蓮的讚譽,更是對全台地方永續實踐的重要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