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體系  事權分工  羅智強回應媒體提問

記者 劉政/報導

立法委員羅志強與國民黨花蓮縣黨團,召開的「重建光復全力以赴、重建條例迅速通過」記者會後,媒體提問羅智強,除了光復以外,台灣還有很多的堰塞湖存在,對於台灣整體的地質條件,本身就不是很穩定的情況之下,國民黨黨團會不會有整體相對應的提案?台灣的河川管轄權,在二部三署的權責下相對是複雜的,未來台灣在水土保持上,尤其是高山區域,國民黨有沒有未來有什麼對應的提案?

災防體系  單位太多分工  事權不一

羅智強回覆表示,前天曾邀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他也點出現在整個災防體系有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單位太多分工、事權不一,在花蓮,這個災害(堰塞湖潰壩)也可以看到,災害發生後馬上就出現問題。

羅智強舉例說明,當初八八風災當時的內政部長,第一時間就進駐災區,長駐在警察局,統一整個事權的調度,然後沒多久後,20天的時間就制定了重建條例。行政院院長劉兆玄甚至親自進駐八軍團,直接調度所有事權。

羅智強說,那就是因為你要面對重大的災害,你事權必須統一,這個其實重大的天災是遠遠超過地方政府能夠去去cover的範圍,更何況馬太鞍溪是中央管的河川,是一個典型的,事權分散的管理模式。上、中、下游各有不同的管理單位,變成兩部、三署在管理這個河川,那當然遇到災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就是你很難做所謂的事權的集中統一。

嚴肅思考組織改造  設計防災總署

羅智強強調地說,所以李鴻源前部長也提出了,就是說可能我們真的要嚴肅思考組織改造,特別是包括像設計這個防災總署的這樣一個概念;它的重心就在於說,今天,第一要務要把事權能夠做一個更好的分工釐清。

羅智強也表示,遇到重大的天災事故的時候,你要能夠馬上有一個統籌事權的單位,立刻把所有的責任,所有的事物扛起來,那樣才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最順時,最即時,最妥適的一個應變跟處置,也才有足夠足夠的能量去做(防救災)。羅智強舉例表示,這一次在路上也遇到很多民眾來跟他說,他(民眾)感覺這是中央跟地方步調很混亂,好像沒有統一在一起。羅智強說,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因為我們的權責分工體系是出了問題的。他再以八八風災為例說明,災害發生後,中央政府是第一時間下去,立刻把所有的全責扛在身上,那地方政府是配合中央執行,這才是一個比較好的災害處理的模式。

羅智強也感謝媒體朋友提出這個問題,他表示,這個想法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院雖然目前不是執政黨,但是會來重新的檢視跟檢討,這個災防體系當中,這個事權不一、單位疊床架屋所帶來的所謂的救災遲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