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評論】
民進黨祕書長徐國勇日前公開表示「沒有台灣光復節」,並進一步稱「蔣介石是麥克阿瑟的下屬」。此番言論一出,立即在社會及輿論場掀起激烈爭論。無論從國際法源、歷史事實,還是國家認同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皆與史料背離,不僅扭曲歷史,更危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基礎。
一、國際條約清楚奠定「台灣光復」
回顧二戰結局,1943年的《開羅宣言》明確指出:「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歸還中國。」兩年後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條再次確認,並要求日本無條件接受。昭和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發布《終戰詔書》,正式承認並遵循此一條件。
因此,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宣布「台灣光復」,不僅是軍事儀式,更是國際法與戰後秩序的具體落實。若否認台灣光復存在,等同否認《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甚至否認日本的投降基礎。如此一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正當性也將蕩然無存。
二、蔣介石與麥克阿瑟的軍事地位比較
徐國勇稱「蔣介石是麥克阿瑟的下屬」,顯然是對二戰戰區劃分一知半解。歷史上,同盟國確實將戰場劃分為數個戰區。蔣介石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轄區涵蓋中國大陸、緬甸及印度部分地區;麥克阿瑟則為「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主要負責菲律賓及周邊島嶼。兩者互不隸屬,皆直接向同盟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負責。
更重要的是,蔣介石不僅是戰區統帥,亦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身分為主權國家元首。相較之下,麥克阿瑟只是美國一名五星上將,受命於美國政府,政治地位與蔣介石完全不同層級。若硬將蔣介石描述為麥克阿瑟的下屬,不僅荒謬可笑,更是一種對中華民國尊嚴的羞辱。
三、各界嚴正駁斥──守護歷史真相
徐國勇的言論,遭到多位捍衛歷史真相人士嚴正批評。
前台大校長管中閔在臉書發文直言,無論美國或任何國家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都只是單方面看法,但若中華民國執政者附和,則是自失立場,形同荒唐。他更指出,若台灣地位真未定,那麼歷屆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立法院選舉都是「選心酸的嗎?」他痛批,那些否認光復、幻想自己仍是日本帝國子民的言論,正是缺乏國家認同的表現。
前立委蔡正元則以戰區制度為例,指出蔣介石與麥克阿瑟各自作戰,沒有隸屬關係。蔣介石領導的戰區範圍更大,政治與軍事位階遠高於麥克阿瑟,後者頂多是「駐日盟軍總司令」。蔡正元直言,只有「白目的白痴」才會說蔣介石是麥克阿瑟的下屬,認為徐國勇根本是顛倒黑白。
台北市長蔣萬安也嚴厲反駁,他反問:「如果台灣沒有光復,那賴清德今天是哪一國的總統?」這句話點出核心:若否認光復,中華民國主權即不成立,今日民選總統制度也將失去根基。
此外,藍營多位人士如前立委郭正亮、前市長郝龍斌、國民黨新竹縣黨部主委陳見賢等也紛紛發聲,批評民進黨以虛構的歷史觀削弱中華民國的憑藉,最終只會自毀長城。
四、光復的歷史與社會意義
1945年10月25日的「台灣光復」,象徵五十年日本殖民統治正式結束。台灣人不再是「天皇臣民」,而成為中華民國國民。雖然戰後治理過程中確實存在摩擦與矛盾,但不能因此抹滅「光復」本身的歷史意義。它不僅是一個日期,更是一個轉折點:從殖民地走向國家治理,從戰敗國子民回到戰勝國國民身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光復節後來被訂為國定假日,數十年來一直是社會共識,許多人仍記得學校舉辦慶典、社會張燈結綵的氛圍。這不僅是一段歷史記憶,也是國族認同的具體展現。否認光復,就是否認台灣人民曾經付出的抗日犧牲與民族自尊。
五、民意清楚表態
根據中時新聞網的網路投票,超過1.2萬人參與,結果顯示高達96%網友不贊成徐國勇的說法,僅3%贊成。留言更是一片譴責聲浪:「歷史上明明有光復,否認就是愚弄人民」、「沒有光復,那台灣今天還是日本殖民地嗎?」、「這樣說就是自我否定」。由此可見,社會大多數民眾清楚理解光復的歷史事實,並不接受政治人物的扭曲詮釋。
六、結語:歷史真相不容選擇性遺忘
歷史是國家正當性的基礎,不容隨意刪改。台灣光復不僅是國際條約的結果,也是中華民國存在的核心依據。若連光復都被否認,台灣社會將陷入「自我掏空」的危機,國際社會也將對台灣的主權立場產生更多疑慮。
因此,捍衛「台灣光復節」的歷史價值,既是對先烈的尊敬,也是維護國家正當性的必要行動。歷史不容政治粉飾,更不能成為權力操作的工具。台灣光復,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更是中華民國在台延續的根本。否認它,不僅是錯誤,更是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