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政治氛圍充斥著對立與撕裂,執政黨民進黨更是在選舉失利後,不思反省施政問題,反而轉向以「惡罷」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大規模罷免在野黨立委,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民主機制,而淪為製造寒蟬效應、壓制反對聲音的武器。這種政治操作,不僅嚴重傷害代議制度的穩定性,也動搖了民主政治的根基。
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智強宣布接任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並喊出「我當主席,國會就是戰鬥中央!」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政治戰略的定位。它代表著國民黨要從過去的被動防守,轉型為積極主動,在國會這個民主核心戰場,捍衛人民基本權益,對抗民進黨的濫權政治。
惡罷政治,民主最大危機
過去一年,民進黨結合側翼團體,針對藍營立委發動多起罷免案。這些罷免並非基於政策爭議或嚴重失職,而是純粹因為選舉輸掉,就要「選輸翻桌」。從黃捷、苗博雅到針對各地藍委的行動,都顯示出民進黨已將罷免視為「報復政治」的工具。
罷免原意是為了讓選民在重大背離民意或嚴重不適任的情況下,能夠收回權力。然而,民進黨卻將其濫用成為「再次選舉」的手段,目的是清算異己。這樣的操作,正如歐洲政治學者 Jacques Rupnik 所言:「當民主轉型變質為政治清算,民主制度便不再是重建共識的平台,而成為強化對立的工具。」
從社會觀感來看,頻繁的惡罷,讓民眾不勝其擾,基層已經出現「民主變成惡鬥」的普遍質疑。台灣需要的是真正的政策辯論與施政競爭,而不是動輒以罷免為武器的「次級戰爭」。
羅智強的戰鬥宣示:國會就是戰鬥中央
羅智強在臉書文章中強調,他在過去一年反擊惡罷的過程中,與31席國民黨立委並肩作戰,最終以「31:0」的全勝紀錄,擊退民進黨的政治清算。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勝利,更是一個政治訊號:在惡罷風暴中,國民黨展現了團結與韌性,沒有一席因惡罷而倒下。
他提到在立法院裡,自己勇於直球對決民進黨的領導幹部,不論是柯建銘的造謠、邱議瑩的暴力、沈伯洋的兩面說辭、吳思瑤的惡意攻擊,他都堅持用法律、用論辯、用實際行動予以反擊。這樣的政治風格,已經逐漸塑造出「戰鬥書記長」的形象。
因此,當羅智強喊出「我當主席,國會就是戰鬥中央」時,他所要傳遞的訊息是:未來的國民黨,不能再與民意脫節,不能再被動等待執政黨的攻擊,而是要把立法院視為制衡濫權、守護民主的第一防線。
國民黨的浴火重生
要讓國民黨浴火重生,光有戰鬥意志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三大條件:
1. 黨中央與國會無縫接軌
誠實面對過去國民黨結構問題之一,可優化黨中央與立法院黨團之間的溝通,增強戰力整合。羅智強的主張,正是要打破這道藩籬。當黨主席與黨團書記長結合,立法院就不僅是政策戰場,更是黨的核心指揮所。如此一來,黨中央就能迅速整合戰力,直接回應民意。
2. 團結基層,守護國人期待
「一席都不能少」不只是政治口號,而是國民黨浴火重生的關鍵。惡罷戰役證明,民進黨企圖透過逐席消耗戰來削弱在野黨,藍營展現團結力量,就能一次又一次擊退清算行動。國民黨必須把守護立委視為守護民意,因為每一席都代表著一群選民的期待與權益。
3. 以戰鬥精神轉化為政策能量
國會是戰場,但更是政策實驗室。國民黨若要重生,不能只停留在反對民進黨,而必須提出足以感動人心的政策藍圖。無論是居住正義、能源轉型、產業升級,抑或是兩岸和平,國民黨都必須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展現出既能戰鬥、又能治理的雙重能力。
對抗獨裁的最後防線
羅智強臉書直言:「台灣的民主不能輸!獨裁的賴清德必須下台!」這句話或許直白,但卻點出了核心問題:當民進黨將民主機制當作鬥爭工具時,真正需要被守護的,就是民主本身。
國會是對抗獨裁的最後防線。當立法院成為戰鬥中央,國民黨不僅要守住自己的31席,更要捍衛所有台灣人民不被霸權政治侵蝕的權利。這不僅是一場政黨對抗,更是一場關乎制度存亡的民主保衛戰。
總結來說,檢視民進黨近一年行逕,竟以罷免為武器,撕裂台灣社會,罔顧國人期待;國民黨則必須以國會為戰場,守住台灣的民主。羅智強的宣示,不只是個人政治宣言,而是一個新時代的呼籲:國會就是戰鬥中央,國民黨唯有在這裡浴火重生,才能真正捍衛人民的基本權益,才能讓民主在台灣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