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雲澈綜合報導╱因應丹娜絲颱風導致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多處建物受損,環境部7月21日核定三縣市補助經費2,450萬元,並於7月18、19兩度前往災區,請地方政府優先協助民眾將石綿建材廢棄物運至貯存區。經地方政府預估災後石綿建材廢棄物清理所需經費約7.8億元,行政院已於7月29日核定,將協助住宅、畜牧場、農業設施及其他因本次災害產生石綿廢棄物清理,加快復原速度。同時為確保民眾與作業人員安全,勞動部與環境部分別於7月25日及30日函頒「災後石綿屋瓦浪板拆除清理作業危害預防處理原則」與「天然災害後石綿建材廢棄物清除處理指引」,供其自身防護依循。

環境部表示,石綿因具防火、絕緣、耐磨特性,於民國60、70年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屋頂建材,後來研究陸續發現其石綿纖維吸入對人體造成危害,目前已禁止使用及進口,石綿建材若結構完整,未受到任何破壞、拆除,石綿纖維就不會逸散,是可以安心,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是低風險。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自109年起透過遙測技術,掌握全國約有24萬棟建築物屋頂存在石綿建材,自112-116年起分年編列16億元補助地方政府協助民眾處理石綿建材廢棄物,至今已補助8.6億元,地方政府已完成所有屋主的通知、4.3萬件現地調查、1.4萬公噸石綿建材廢棄物處理。此次風災預估新增石綿建材廢棄物量約1.56萬公噸,截至114年6月底,全國尚有64.5萬公噸掩埋量能,足以因應災後處理需求。

石綿物質的管理與管制,環境部參考日本、荷蘭等國經驗,透過建物老舊更新自然排出,再以補助政策引導妥善處理,降低對健康與環境的風險,而非強制性一定年限內全數拆除,必須兼顧屋主意願、重建需求及拆除量能下,持續性推動。另環境部112-113年投入經費研發熱處理及化學處理技術,拓展掩埋以外處理技術與量能。
環境部針對石綿管理,除整合勞動部、內政部、衛福部建立石綿資訊專區,提供宣導、規範、諮詢及申請文件,供民眾、從業人員、公司及事業機構一站式查詢。針對本次臺南市受災區域,環境部亦將邀請勞動部,結合地方志義工團體,至第一線受災住家,宣導、調查石綿廢棄物清理防護與受損情形,並第一時間回報相關執行機關,以最快時間協助災區環境復原。
本次丹娜絲颱風導致部分房屋石綿屋瓦破損掉落地面,環境部提醒民眾,可參考環境部「天然災害後石綿建材廢棄物清除處理指引」,在清理時務必先配戴N95口罩及手套,並將其先經潤濕,用塑膠袋、飼料袋或帆布完整包覆,以不接觸、不敲碎、不洩露為原則,再向環保局或區公所提出清運需求。另若民眾有石綿屋瓦拆除需求,建議委託合法營造業者進行,業者應依循勞動部「災後石綿屋瓦浪板拆除清理作業危害預防處理原則」及內政部「建築物拆除施工規範」完善工作環境與個人防護措施。
民眾對於石綿建材廢棄物如有清運需求,可就近洽各地方環保局詢問(嘉義市環保局05-2251775#307、312;嘉義縣環保局05-3620800#314、318;臺南市環保局06-2686751#1627、1637、1628;其他地方環保局聯絡方式可至網站查詢),或撥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諮詢專線02-8771-0152詢問,亦可至「石綿資訊專區-石綿建材廢棄物清除及處理費用補助申請作業」https://topic.moenv.gov.tw/asbestos/cp-681-10681-087c5-4.html查詢。